初中語文教師資格面試—《論語》十則教案
- 時間:
- 2022-06-07 17:24:18
- 作者:
- 婁老師
- 閱讀:
- 來源:
- 甘肅教師資格網(wǎng)




課題:《論語》十則
課時:兩課時
授課類型:新授課
一、教學目標
知識目標:讀準字音,明確字義:慍、罔、殆、謂、哉、焉等。
能力目標:準確誦讀課文,并在理解每一則語錄的基礎上背誦及默寫課文。
德育目標:引導學生體會十則語錄的深刻內(nèi)涵,帶領他們學習古人高尚的品格。
二、教學重點
1、字詞。鼓勵學生課前預習,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等自行理解、記憶。
2、語句。引導學生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翻譯并準確表達每則語錄,學習古人可貴的學習方法、學習態(tài)度或為人處事等。
三、教學難點
在理解字詞,懂得翻譯的基礎上,能像古人做的一樣。
四、學情分析
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, 可能會有一種畏懼感, 教師要想方設法降低難度, 化難為易, 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,要讓學生對文言文不產(chǎn)生畏懼感,這一節(jié)課很關鍵。所以,這節(jié)課盡量不在具體的字詞上糾纏,只讓學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背誦則可。尤其是在學生程度一般的教學班,當以誦讀為主;必要時每一則都可以領讀數(shù)次,爭取當堂成誦,然后解析詞語。在學生程度較高的班級,可以適當拓展和延伸相關知識,也應圍繞《論語》一書和孔子其人。
五、教學過程
(一)導入
同學們,我們語文第二單元的學習已經(jīng)接近尾聲了。
問1:還差哪一篇課文沒有講呢?(讓同學生回答《論語》)
問2:沒錯。那大家看一下課本,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這篇課文與我們一二單元學過的課文中,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樣?(讓學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)
問3:對,就是文言文。很多同學很怕文言文啊,覺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講什么,但是,要知道,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可不是白白度過的,我們那些先輩,那些古人的智慧,可厲害著呢!要是能學到一些,那受益的肯定是我們吧?
所以,我們今天就好好學一些我們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——孔子,所說的話,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。下面,大家跟著我來朗讀,同時把自己不會的字詞畫下來,邊讀邊思考:到底論文中《論語》十則都講了些什么呢?
(二)集體通讀,整體感知
以領讀的方式,由老師帶領全班同學一則一則地讀,讀完繼續(xù)下一教學環(huán)節(jié)。
(三)孔子及《論語》簡介
好的,課文讀完了,不過,在正式進入學習之前,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——孔子(前551--前479年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魯國陬邑(今山東省曲阜東南)人,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學派的創(chuàng)始人。
《論語》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書,共20篇,是儒家經(jīng)典著作之一。他還被尊為“圣人”,他的學說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統(tǒng),甚至被認為“半部《論語》治天下”,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。
(四)精讀課文,分則講解
《論語》十則的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,不僅內(nèi)容豐富,而且語言也很有特色——語錄體,對吧?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語錄體嗎?
當然,大家一定還有很多疑問,比如還是有些字詞的注音和解釋不懂,還是不太理解古人說的話到底有什么深刻含義對不對?沒關系,我們現(xiàn)在就一起來解答。先看第一則。
第一則 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(yuè)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”(《學而》)
1、疑難字詞
①學:孔子在這里所講的“學”,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、樂、詩、書等傳統(tǒng)文化典籍。
?、跁r習:時常地復習。在周秦時代,“時”字用作副詞,意為“在一定的時候”或者“在適當?shù)臅r候”。但朱熹在《論語集注》一書中把“時”解釋為“時常”。“習”,指演習禮、樂;復習詩、書。也含有溫習、實習、練習的意思。
?、叟螅好~,朋友。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
?、苷f(yuè):通“悅”,愉快。
?、萑瞬恢褐橇私獾囊馑?。人不知,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。
?、迲C(yùn):生氣,發(fā)怒。
?、呔樱哼@里指道德上有修養(yǎng)的人。
2、“而”的用法
?、?ldquo;學而時習之”:“而”是連詞,表順接。
?、谝?yì):同樣、也是。 乎:語氣助詞,表疑問語氣,可譯“嗎”。
?、?ldquo;人不知而不慍”:“而”表轉(zhuǎn)折,相當于“可是”、“但是”。
3、翻譯
孔子說:“學了以后而又時常復習,不也是很高興的嗎?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會,不也是很快樂的嗎?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會惱火,不也是君子嗎?”
4、講解
?、?ldquo;學而時習之”中,孔子特別強調(diào)“習”的重要和樂趣。“習”不僅指鞏固所學,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。(第一則完后,跳到第三則先講)
?、?ldquo;有朋自遠方來”,為何而“樂”?(“樂”因:切磋學問和修養(yǎng)道德。)
③“人不知而不慍”句中,怎樣理解“君子”的內(nèi)涵?(我們聽過“君子動口不動手”這句話,由此可見君子有一個特點,那是什么呢?——有修養(yǎng)。問學生:什么樣的人才會動手打架?孔子所說的“君子”很顯然是有修養(yǎng)的,“人不知而不慍”,別人不理解他,他也不跟別人爭得面紅耳赤。這種做人的態(tài)度,是不是值得我們學習呢?)
5、小結(jié)
這一則語錄中,“學而時習之”講的是學習方法;“有朋自遠方來” 講的是學習樂趣,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切磋學問和修養(yǎng)道德;“人不知而不慍”講的是個人修養(yǎng)的問題。
6、板書(簡要提醒學生記下破折號右邊對應的即可)
學而時習之——學習方法
有朋自遠方來——學習樂趣
人不知而不慍——個人修養(yǎng)
第三則 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(《為政》)
剛才我們講了“習”的方法,不僅指鞏固所學,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,跟第三則談到的意思很相近,我們就先看第三則。
1、疑難字詞
?、?ldquo;故”:“舊”,與“新”相對,此處引申為“舊有的”、“原來的”。
?、谥侯I悟。
③可:可以。
?、芤裕簯{借。
?、轂椋鹤鳛椤?/p>
2、翻譯
孔子說:“溫習舊的知識,卻能有新的領悟,這樣的人便可以做老師了。”
3、講解
大家知道嗎,外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叫艾賓浩斯的,他做的研究表明:人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,隨后趨于平穩(wěn)。所以,我們同學復習時最好能在遺忘大量開始前進行,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!看看課文,幾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這個原理,還告訴我們:“溫故而知新。”舊的知識掌握牢固了,還不容易領悟出新的知識嗎?所以啊,同學們在能力范圍內(nèi),最好反復思考、定期復習,這樣容易有所心得,有所體會。這么好的一個方法,大家如今學了一定要會運用才不浪費哦。
4、小結(jié)
這一則說的還是學習方法,指出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,能領悟新的知識。在這里,“溫故”和“知新”并重,強調(diào)新舊交替的連續(xù)性。
第四則 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(wǎng),思而不學則殆(dài)。”(《為政》)
大家猜一下:把一塊鐵放在門口,那么鐵就會生銹;那如果把一塊金子放在門口,金子會發(fā)生什么變化呢?(答案是:被偷走!)這是一個笑話,但通過這個笑話我們也能看出:鐵放久了不用,甚至任憑它風吹日曬,后果將會怎樣呢?沒錯,只能生銹,沒用了。有一句老話說:“刀不磨不生銹,人不學會落后。”呵呵,當然,現(xiàn)在我們有不銹鋼刀啦。不過,這老話也有它的道理,什么道理?——大腦就像刀一樣,不開動腦筋,就會生銹呀。愛迪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,可他為什么能發(fā)明那么多東西呢?答案很簡單:他積極思考!這是很重要的原因。
現(xiàn)在我們看第四則論語。
1、疑難字詞
①罔(wǎng): 迷惑。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。
?、诖?dài): 有害。
2、翻譯
孔子說:“只學習而不思考,就會罔然無知;只思考而不學習,就會疑惑不解。”
3、講解
這兩句都包含了“學”和“思”兩個字。“學”當然是指學習,“思”則是指思考。我們從孔子這句話必須認識到“學”與“思”的關系。我們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,遇到不懂的,趕緊思考,然后想辦法解決,千萬不能越積越多,否則日子久了,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,這就是“學而不思則罔”。
那“思而不學”呢?愛迪生在青年時候,曾經(jīng)流浪過一段時間,可是他并沒有放縱自己,不理世事。相反,他一直努力讀書、做實驗、研究和工作。倘若他空有滿腦子奇思妙想,卻不懂實踐操作,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發(fā)明呢?流浪期間不再思考,不再動腦,對他個人,還是社會都是有害的,是不是?把愛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話上,就是“思而不學則殆。”
這樣說,大家理不理解了呢?
4、小結(jié)
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(tài)度,說明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,認為二者不可偏廢。在學習上,必須注重“學”與“思”的關系,不能只偏重其一,光“學而不思”,或“思而不學”。
第五則 子曰:“由誨汝(rǔ)知之乎!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(zhì)也。”(《為政》)
1、疑難字詞
①誨(hùi):教導
?、谂?rǔ):同“你”,人稱代詞。
③知(zhì):通“智”,明智。
?、苤捍鬃咏痰臇|西。
?、莺酰赫Z音助詞。
2、翻譯
孔子說:“由!教導你的內(nèi)容都知道了吧?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才是明智啊!”
3、講解
為什么說“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才是明智”?我不知道可別人知道,我多不好意思說出來啊!一說別人就知道我比別人笨啦!所以自己不知道的,不能說不是不更好嗎?可孔子為什么教導我們要老實承認自己“不知為不知”呢?
明確:所以我們要“不恥下問”(下:指任何行業(yè)、任何人,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們強,向其請教能使我們有所裨益的都行)。那么,對于我們知道的東西呢?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?嗯,“你有一種思想,我有一種思想,我們互相交換,那我們就有兩個思想。”別人不知道,我們更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教給別人對不對?好東西就是要一起分享!
好,按照這個意思,孔子另一句話怎么表達呢?我們來看第七則。
4、小結(jié)
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(tài)度,說明言行要謹慎,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。要誠實謙虛,不要不懂裝懂。
板書
不知:不懂裝懂——不恥下問
× √
第二課時
(一)導入
復習誦讀,導讀新課
(二)精讀課文,分則講解
第七則 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?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?rdquo;(《述而》)
1、翻譯(先解釋一半)
孔子說:“三人同行,必有我可師法的人在其中;選擇他們的優(yōu)點照著去做,借鑒他們的缺點注意改正。”
2、講解:
問①:大家怎么理解“師”這個字呢?——這個老師當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講臺上講課的老師,而是我們?nèi)粘I钪?,隨時隨地,旁邊的人。只要他們?nèi)魏稳说纳砩嫌兄档梦覀儗W習和借鑒的地方,那他們在那方面就能夠教我們,可以像老師一樣,對不對?
看看你們周圍,說說,誰可以做你們的老師呢?(隨意點出來,借機夸一下一些同學)
問②:這樣我們就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了對不對?用孔子的話是怎么說的?全班一起把第七則后半句讀完好不好——引出“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(這時開始以下釋義)繼續(xù):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?對于別人身上的缺點,我們應持什么態(tài)度?比如,我很愛睡懶覺,睡到日上三竿還不起床,你們要不要學我啊?(學生肯定答“不要”)那你們怎么做呢?引孔子的話:其不善者而改之——借鑒別人的缺點注意改正(自己)。
3、疑難字詞
善:指擅長的(方面),優(yōu)點,長處。
不善:指缺點,不好的(地方)。
焉:相當于“于之”,即“在其中”的意思。
第一個“之”:指擇其善者而從之:代善者;
第二個“之”: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:代不善者。
4、小結(jié)
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(tài)度和個人修養(yǎng),強調(diào)無論何時何地,都可以向某一處長于自己的人學習。
5、板書
善:從之
不善:改之
第九則 子曰: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(《子罕(hǎn)》)
1、疑難字詞
?、贇q寒:嚴寒時節(jié)。
?、诘颍旱蛑x。
?、廴缓?古今詞):然,后。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。然,這樣。后,以后。
2、翻譯
孔子說:“時到嚴寒時節(jié),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葉的。”
3、點析常識
松柏并非不落葉,只是經(jīng)得起風霜,落葉晚且新舊交替無間斷而已。
4、講解
毛澤東主席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:“毛澤東說: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,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,不做壞事。”為人便同松柏一樣,松柏久耐霜寒,撐到最后,獨做天地間最盎然挺立的綠樹。君子亦是如此,混跡于濁世,才知道君子之正不與人茍容。我國開浪漫主義先河的人是誰,大家知道嗎——屈原。他死了,抱石投江而死,這是為什么呢?他說:“眾人皆醉我獨醒”,這是一種傲然的品格。人如松柏,松柏如人。我們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正直,是否是君子,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將一個人的品質(zhì)看清,因此,我們只有像松柏那樣,歷經(jīng)考驗才能得出結(jié)論。
5、小結(jié)
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(yǎng),借松柏之后凋來比喻一種“路遙知馬力,日久見人心”的君子品格,告訴人們修身做人的道理。
第十則 子貢問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(《衛(wèi)靈公》)
1、疑難字詞
?、傺裕涸谶@里指“字”的意思,“有一言”即指“有一個字”。
?、谛兄鹤裾账?。
?、燮渌『酰捍蟾啪褪?ldquo;恕”了。其,大概,也許。恕,指儒家的推己及人,仁愛待人。
2、翻譯
子貢問道:“有一個字可以終生遵照它去做嗎?”孔子說:“大概就是恕吧?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,不要強加給別人。”
3、講解
問①:這一則的中心是“恕”字。同學們可以想出哪些含“恕”字的詞語或成語呢?(讓大家說,然后寫在黑板上)寬恕、饒恕、恕罪、恕我直言、恕不奉陪等等。
問②:看這些詞,“寬恕、饒恕、恕罪”等,都包含一種什么態(tài)度呢?——有寬廣的胸懷。儒家上指“推己及人,仁愛待人”。
再看“恕我直言”——說話人的態(tài)度開始轉(zhuǎn)變,變得不高興了是不是?“恕不奉陪”——說話人已經(jīng)要拂袖而去,要走了對不對?(在黑板上寫下一個“恕”字,擦掉字上半部分的“口”字,改為“女”字,變成“怒”。讓學生理解“恕”與“怒”的轉(zhuǎn)換,其實很簡單)
我們重新看孔子說的話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是正理,但如果,“己所不欲,硬施于人”,導致的結(jié)果便很有可能是——“怒”了。
由此引出結(jié)論:自己不想要的東西,切勿強加給別人。人與人之間相處,應該遵循平等待人原則。
4、小結(jié)
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(yǎng),強調(diào)做人要懂得換位思考,在人際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則。
回到第二則 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(xǐng)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(《學而》)
1、疑難字詞
?、偃。汗糯谟袆幼餍缘膭釉~前加上數(shù)字,表示動作頻率多,不必認定為三次。 三:泛指多次。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。謀 謀劃、籌劃事情。
?、谥遥号f注曰:盡己之謂忠。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。
?、坌牛号f注曰:信者,誠也。以誠實之謂信。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(guī)定相互守信,以調(diào)整人們之間的關系。意思是:真誠,誠實。
④傳(chuán)舊注曰:“受之于師謂之傳。老師傳授給自己的。習,與“學而時習之”的“習”字一樣,指溫習、實習、演習等。老師傳授的知識。
2、點析
“而”的用法:表順接。
3、翻譯
曾子說:“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反?。禾嫒酥\劃事情有沒有盡忠竭誠?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信實相待?老師傳授的學業(yè)有沒有認真復習?”
4、講解
問①:有人知道曾子是誰嗎?請同學起來回答 (曾子,即曾參,姓曾,名參(shēn),字子輿,孔子的學生)
問②:由此可見,《論語》的確不只記錄了孔子,還記錄了他弟子的言行??鬃訉W識淵博,教育弟子時循循善誘,教出的弟子當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門生,曾參就在其中,因而他講的言論也值得我們學習。
在這句中,他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?誰能告訴我,古語中哪個字表示“多次”,哪個字表示“自我檢查”的意思呢?(提示注意“省”的讀音)
5、小結(jié)
這一則講的是為人處事和學習應有的三種態(tài)度,其中,“為人謀而不忠乎”講的是做事的態(tài)度,“與朋友交而不信乎”講交友的態(tài)度,“傳而不習乎”講學習的態(tài)度。
第六則 子曰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(nèi)自省(xǐng)也。”(《里仁》)
1、講解
問①:大家讀這一則的時候,有沒有立刻想到哪個人的名字?(任賢齊,學生不懂也可提出來)不論是古人還是今人,仍有不少人喜歡引古語來給孩子起名字。當然了,“任賢齊”這個不一定由此而來,但我們因此想想,以古語起名,是不是能夠寄托父母和長輩對孩子的美好愿望呢?毛澤東主席有個女兒叫“李敏”的,名字含義就來自孔子另一句名言:“君子欲訥于言必敏于行”。
問②:大家看課文注釋便可知道,“賢”指的是什么?(指賢人,做名詞使用)“齊”呢?(向某人看齊,像他學習的意思)所以,名字叫“賢齊”的,結(jié)合孔子說這話的意思,我們給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,那就是……(等大家一起回答,找出前半句翻譯: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,希望能和他看齊)
問③:上一則曾子說每天要“自省”,這里孔子也“自省”了是不是,可見古人很能自我反省,從而提高。那為什么自省呢?后半句,誰能解釋一下?給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。(后半句翻譯:見到不賢的人就對照著自我反省)
2、翻譯
孔子說:“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,希望能和他看齊,見到不賢的人就對照著自我反省。”
3、小結(jié)
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方法、學習態(tài)度,強調(diào)做人要懂得“以人為鏡”。
第八則 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?”(《泰伯》)
1、疑難字詞
弘毅:剛強,勇毅。
2、翻譯
曾子說:“士不可以不志向遠大、意志堅毅,因為肩負沉重,路途遙遠,已實行人德為己任,不是很沉重嗎?直到死才罷休,不是很遙遠嗎?”
3、講解
這一則我們從字面意思看是比較好理解的,沒有那么多晦澀的詞。(一一講“弘毅”、“任”即責任,“道”即道路,“已”即停止)值得注意的是,“以為”這個詞,與現(xiàn)代漢語完全不一樣,應翻譯為“以之為”。這個結(jié)構(gòu),必須把某個名詞插入其中,看句子,那應該是:“以仁為”自己的責任。這么說理解嗎?明白這個結(jié)構(gòu)的用法了嗎?
讀這一則,誰能想到兩個成語?(任重道遠:擔子很重;路程很遠。比喻責任重大;要經(jīng)歷長期的奮斗。同義詞:負重致遠、全力以赴。 死而后已:死了以后方才停止。指一生努力奮斗;一直到死為止。奉獻了一切。同義詞:鞠躬盡瘁)
4、小結(jié)
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(yǎng),強調(diào)身懷抱負的人就該有堅毅的態(tài)度。
六、板書設計
七、布置作業(yè)
1、談談你對《論語的理解》
2、搜集關于孔子以及《論語》的歷史小故事